close

話說,為了 2012 年的奧運,倫敦舉辦了不少活動。比如「Olympic 2009 Open Days」,已經辦了兩年,每年都有鼓勵民眾一起參與的活動,一方面提醒民眾盛會的腳步近了,一方面也凝聚全國跨領域、跨種族的團結力量。上周末登場的是 Domino Effect,從倫敦東二區和三區交界的 Mile End,由六百名義工共同築起蜿蜒數哩的骨牌長城,還跨越泰晤士河,在 Greenwich 的 Old Royal Navy College 結束。

黃昏時我們就去 Old Royal Naval College等待,這裡常是拍攝古裝時代劇的場景,之前來幾次還有看到大陣仗的拍攝畫面。短短數秒的鏡頭要花上一整天來準備,真是夠累人的。

等著上場的演員捧讀小說

腰間佩著劍,手上握著手機,挺有趣的

天雨濛濛,骨牌大半已立定位置,每八到十個骨牌之間有一枚骨牌平置,以免發生意外。話說,我就心癢癢地一直期待意外發生!骨牌盡頭連接到中央舞台,舞台上骨牌堆疊成牆成塔,有點零亂又亂中有序。一直猜測最後是個什麼樣的結局。依照堆疊的密實度看起來,要連鎖而倒似乎不可能,交錯堆疊得十分牢固。



等待良久,總算一直不停的雨絲似乎有停下的趨勢,而原本冷清的學院裡,人潮也開始聚集。大家熱切地等待著骨牌順勢而來的那一刻。終於,遠方響起一陣歡呼,在前段守護骨牌的工作人員奔跑而來,顯然是骨牌已經登陸泰晤士南岸,往終點進發了。


在笑語聲中,骨牌一步步登上中央舞台,此時已經九點,天空是一片神祕的深絲絨藍,投照燈映亮了大家的臉,鎂光燈也閃著不停。

然而,到了舞台上,幾名表演者卻開始演出一連串有點摸不著頭緒的默劇。


沒有任何音樂也沒有任何燈光轉換,讓民眾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表演;發現之後,原本歡欣鼓舞的氣氛一下子急剎車,大家好奇這是什麼樣的演出,舞台上堆疊的骨牌又會有什麼樣的作用;此時,骨牌陣已經停止,骨牌成為演員手中的素材,用來堆砌,結合他們的肢體表演。骨牌成為傢俱,成為澡盆,成為建築,成為武器,成為書本,成為城牆。聽起來好像蠻有趣的,但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表演的手法傾向誇張式演出,而故事(如果有故事可言的話)好像肥皂劇一般。類似 Friends式的都會男女友情與愛情之間的糾纏,但又太過片段,感覺有連接性又沒有連接性。不斷地重置骨牌,一下堆到這邊一下堆到那邊,在過程中好像在表演又有時只是純粹的機械動作,單就表演本身而言,表演者「試圖呈現一些意識性的主題」,但是「表演手法太過膚淺,有點花系列」,造成「主題與執行之間無法協調的衝突」。而且,因為這是一個「family friendly」的活動,在場有許多小孩和青少年,而且並不算是「正式表演場合」,因此低語聲不斷,再加上事先沒有任何通知(我查了好幾個網站,都只說會骨牌結束於此、和表演團體 Station House Opera合作,並沒有指出會是什麼樣的演出),因此很多人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身邊的小孩說了一句話「They should say this is not for Children!!」引起其他觀眾會心而笑,實在可以說是「本日最中肯」!雖然,小孩和青少年大肆議論欠缺禮貌(很多十幾歲的少年有點吵鬧,後來工作人員隨侍在側制止他們),但不得不說,這實在不是適合小孩的活動,前後反差太大,讓觀眾無法理解為什麼應該是活潑的活動,卻變成一群人在台上,無聲地像是演戲又像只是隨意地搬動骨牌,重新堆疊而已??周圍的英國人也低聲討論安排這樣一個演出,到底有什麼意義。而且,演出時間還頗久,大家擠在一起站著,都有點不耐。我後面的互相討論,到後來已經不是好不好看,而是時間都花下去了,就中場離開似乎頗為可惜,也很好奇到底最後會有何驚人之舉。我想,我們期待的都一樣,就是會有精采地骨牌傾倒演出。

然而,還是失望了。其實骨牌:一個倒向一個,這樣的特性並沒有好好地被運用和發揮,與其說是「domino effect」,改成「brick effect」也沒差。雖然骨牌有傾倒,但並不是「骨牌式」的傾倒,而只是雕像被毀壞、建築物傾頹的傾倒而已。沒有「連鎖效應」的感覺。雖然表演中,有呈現不錯的視覺效果,卻毫無意義。有一些呈現名畫或雕像的片段,但也沒什麼味道,只能說,一連串看下來,有為骨牌們哀悼的感覺。

照片比表演有可看性,看一下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mmer 夏天 的頭像
    Summer 夏天

    夏行者在巴黎

    Summer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