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garethfry.co.uk/Gareth_Fry/After_Dido_files/dido-indie_150726t.jpg)
這位英國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之一,Katie Mitchell,過去一年來我看了她的三部作品。在 National Theatre 的 Some Traces of Her 及最近跟 ENO 合作在 Young Vic 演出的 After Dido ,都是她近年來不斷嘗試的 Deconstructed Theatre 。雖然,所謂解構式劇場這個辭還沒正式定案,而類似的嘗試在 Robert Lapage 和 Kneehigh Theatre 及 Filter 、David Farr 的合作中也可看到,但是 Katie Mitchell 所做的應該是目前最完整的 Deconstruction ,其他的作品都是混合各種概念元素交錯呈現。
在 Katie 的嘗試中,最著稱的就是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我所看到,結合多媒體與劇場中,算非常成功的例子。基本的概念就是,在劇院舞台上,製作一部 Real Time Movie。舞台上方有一個大螢幕,在舞台上,分為道具區、音效區(除了舞台上的音效區外,當然在劇院後方還有一個一般的音效區,這邊應該稱作「製造音效區」),特寫區,樂團區、以及場景區。除此之外,大約有十幾到二十架攝影機、麥克風、收音裝置在舞台上。當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時,同時進行拍攝、播送到大螢幕上。所以,一張戲票兩種享受一次滿足 ! 不過,一切可不是那麼簡單而已。製作影片和舞台不同,必須要有完整的分鏡、特寫、不同角度的影像轉換,還要進行收音,在換景的同時,也要現場換布景、演員換戲服、後勤要換道具,這一切都要經過經密的計算和排練,比拍電影電視更難 (他們還可以卡卡卡,一再重來),也比一般的舞台劇要複雜 (注意,所有後場的行動現在都呈現在舞台上,所有的人都是演員,一人分飾多角、還要同時做後勤及操作攝影機,當自己出現在螢幕上時,也要立刻進入情緒裡) 。而一切行為還要保持安靜流暢 (記住,同時也在收音唷),所以數十人的走位都要仔細安排,看的時候真是眼花撩亂又極致佩服。而舞台劇的觀眾,也有機會一窺影片製作的巧妙。比如,因為要即時、分鏡的關係,這一秒是正面特寫,下一秒的全身背影可能是另外一個演員、梳著同樣的頭髮、穿著同樣的衣服所飾。又或者,有時一個場景只出現一下,不用完整地搭個布景,而是在一面牆上貼上80*100左右的壁紙或者其他材質即可。巧妙地運用道具和角度,不同地方的不同道具,在螢幕上卻會建構出一個完整的空間感。而音效區也很有趣,配合故事的行進,必須精準地製造出所需要的音效。最重要的,是從影片的角度,看不到什麼「妥協」感。「妥協」感的出現實在是破壞劇場很重要的殺手。如果觀眾可以感覺到導演為了一些限制,而做了一些改變,有「犧牲」的感覺,就完全破壞的觀眾的接收力。而在此,雖然執行上非常複雜,可想而知,所製作的影片,也有許多限制,比如不可能像電視電影可以「出外景」等等,但是在影片的呈現上,卻還是非常流暢、沒有妥協感、或破綻,真的令人敬佩。
然而,在這次的 After Dido ,我卻有些小小的不滿。這齣戲原本是 Purcell 的巴洛克歌劇 Dido and Aeneas ,講的是 Carthage 的皇后 Dido 和 Aeneas 相戀的悲劇。這段故事最近在倫敦有三個地方上演,不知道是不是一場 Purcell 的慶典 ? 然而,這齣歌劇的全本並沒有流傳下來,沒有 Purcell 的完整手稿,音樂部分也是有所遺失,造成每次演出這齣英國歌劇都有困難,而失敗的例子也不少。後來多半都以曲目式的片段集結演出。而 Katie Mitchell 的方式,則是將歌劇安插在三個現代場景中,於是三個現代人,三個故事,因為電台播放的一齣歌劇,而連結在一起。因此,舞台上來來往往的製作團體,其實許多都是 ENO English National Opera 的聲樂家們。聲樂家的表現、現場音樂家的演奏都很不錯,演員的表現也okay,製作上更是流暢簡直是完美,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三個角色的三個故事都非常單一、平面、欠缺情緒與情節。的確,這個歌劇簡單說來是愛情悲劇,然而,並不是現代人要對這齣歌劇產生共鳴,都必須是失戀的人好嗎!? 三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同樣是情場不順,由於必須配合歌劇,這些演員其實是沒有台詞的。沒有台詞並不代表不能有活潑、或者轉折的情節,不代表三個人必須不斷地進行一個人的獨舞、哀傷、痛楚、自舔傷疤。三個角色都顯得非常濫情、一個 overdose 一個看過去的幻燈片 一個在廚房跟影子跳舞還跑到後院埋紀念物。噁!!!!!!!! 這些劇情也實在太肥皂了吧!!!!!!!
所以,製作可說是完美,看的時候,和導演一起解構再結構也充滿拚圖般的興奮、樂趣、享受,三段情節的膚淺讓人有點不耐。各家劇評也很有趣,從 Guardian 的兩顆星到 Independent 的五顆星都有,而且這兩家還是我最常看的劇評呢!! 我個人的話,製作部分給五顆星,劇情只能給兩顆星吧!!
延伸閱讀:
Michael Billington and Tim Ashley @ Guardian
Rupert Christiansen @ Telegraph
Simon Thomas @ What's On Stage
Edward Seckerson @ Independent
Laura Barnett talks to Katie Mitchell
Charlotte Higgins on Katie Mitc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