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月即將到來的議會大選,已將整個英國鬧得沸沸揚揚。而在之前的歐洲議會選舉,原本大多數人不齒的 BNP (British National Party) 居然出乎眾人意料地,拿下兩個席次。當工黨與保守黨紛紛表示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噁心、可怕」的同時,也提醒了英國人和所有在英國居留、工作、唸書的外地人,移民問題已越演越烈,必須正視如此棘手、牽動著不同人種、不同膚色底下纖弱神經的議題。

而劇作家 Anders Lustgarten 的 A Day at the Racists ,在此刻的倫敦上演,時機恰到好處。雖然絕大多數英國人的心中,BNP 的純白種英國理想是野蠻與未開化的代名詞,但隨著金融風暴造成的經濟衰退與失業人口攀升,各種社會與醫療問題層出不窮,都讓英國內部不斷激起辯論,開始反省以往過於寬鬆的移民政策。不可否認的,在世界上任何國家、經濟體與種族群落之間,在表面禮教制度所粉飾的親切、好客、友好底下,潛藏的種族歧視、自我優越或自卑感不斷地在竊竊私語,時時伺機而動。如何正視國內問題、維持公平與包容的平衡,在鼓勵與接納文化多元的同時,不矯往過正,反而擠壓到原本國民的福利,不但是政治、經濟、社會學上難解的議題,也成為劇作家 Anders Lustgarten 的新主題。

一開始,宛如一部政治宣傳片,各種膚色、種族的演員,環繞成圓,向著觀眾用燦爛的人工笑容和過度愉悅的聲調,唱輕快的序幕曲,雖然只是一段短短的歌詞,卻道出許多現在進行式的問題,包括之前 NHS 補助數千鎊供一名波蘭人完成變性手術的新聞,讓許多英國人質疑,當其他人在病入膏肓、迫切需要醫療救助的時候,政府是否未將有限資源作真正符合輕重緩急的配置,反而補助外來者進行不是性命交關的手術。

「We came to England through the tunnel last night
We claim asylum now they’re treating us right
Oh something tells me, Ahmed, this is the place to be
cos here we’re getting everything and we’re getting it for free.

Oh I’ve got a brand new leather jacket and a brand new mobile phone
Brits they live in cardboard boxes while we get furnished homes
Legal aid, driving lessons, central heating and free bills
Oh we get all the benefits and you get all the bills.」


場景一換,演員們搬起旁邊的椅子,排排列列就成了倫敦巴士內的一景,沉默的白人司機,車裡有波蘭人頂著紅髮講著波蘭文,有蒙著面紗的巴基斯坦女人在用母語高談闊論,有黑人在聽廣播,而我們的主人翁 Pete ,身為小小的勞工階級,穿著樸實的外套,正在各種語言紛雜的喧鬧聲中,試著跟手機那一頭對話。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明白這是一個父親,正為他獨自撫養孫女的兒子努力爭取 council house 的機會。不滿於有色人種或外來移民比身為純正白種英國人的他和兒子先得到 Council House 的席次,他心中沉睡的種族衝突意識漸漸地被喚醒。

但是,他就像一般的正常英國人一樣,對BNP有著明顯的深惡痛絕。當他遇到英國和巴基斯坦混血的 Gina,在她的同理心與善體人意,外加異性相吸之下,一時之間 Pete 認為他遇到了知音,卻發現 Gina 是 BNP 的地方選舉候選人。Gina 這個獨特的角色,在本劇中,成了 BNP 改變形象的利器,扭轉長期以來白種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中心的形象,同時也是充滿自我衝突的角色。

 


有著中東人的膚色,深黑的髮絲,迥異於白種歐洲人的骨架輪廓,從外貌來看完全會被定位為亞洲人的 Gina ,卻對英國有著無可抹滅的認同感,同時也造就了不管是外在眼神或內在自省時的矛盾。父系的巴基斯坦文化對 Gina 來說,並不是親情的聯繫、文化的傳承、自我存在的建立,反而是暴力的脅迫與不合理的代名詞。在成長的過程中,巴基斯坦文化對 Gina 來說,像是一個遙遠的東方夢魘,是她不得不披在身上、撕不掉的印記,但和她的自我認同毫無關係,或者不如說,是她亟欲剝除的一部分。

而另外一個反應出移民者的心態的,是 Pete 從小到大的黑人好友 Clint。即使是多年好友和工作夥伴,Pete 也從未意識到 Clint 所面對的不公平,反而將自身的不如意部分歸責顧 Clint 的相比之下稍稍平順的生活。這種內心的不平感,在挫折中悄悄地滋長,於是年輕時是工黨支持者的 Pete ,在最後卻成為了 BNP 的代表 Gina 的輔選總召。然而,對 Clint 來說,移民的生活並不如 Pete 所想的那般如意,Pete 連他的原始出生地都不知道,也一無所瞭 Clint 的父親雖擁有工程的高學歷,卻在倫敦開公車維生。「When you choose a country, you choose being less than you should be. You choose eating other people’s shit, washing their streets and emptying their toilets and having them question your right to everything you get. You eat that shit for the sake of your children.」

而因為生活挫折而動搖的 Pete ,一心想為自己的兒子尋找獨立的棲身之地,兒子 Mike 獨自帶著黑白混血的女兒,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Pete 對 BNP 的輸誠,同時成為了對至交與兒子的反叛,兒子一心怪罪自己,由於自己的失敗,沒辦法讓父親住市郊的高級住宅,才會讓父親傾向 BNP 的詭異種族歧視理論。

在小小的劇場裡,塞入眾多嚴肅的議題,除了政治、種族、移民、社會政策之外,還有友情、親情、愛情的演繹,目不遐給之餘不減其發人深省與感動人心的力量。然而,作者刻意安排數段混膚色的愛情故事,除了 Pete 與 Gina 間的吸引力,Gina 的父母為英國與巴基斯坦之戀,而Mike 的前女友為黑人,之後 Mike 再次拜倒在女兒的黑人老師裙下。連著四段,似乎有點過於刻意擁擠之感。

而在評斷本劇的同時,不能不提及一下上演這齣戲的 Finborough Theatre。 一棟在 Chelsea 的巷弄間的小酒吧,越過熟悉的橡木吧台和防火門,走上狹窄無法錯身的樓梯,就是只能容納二三十人的 Finborough Theatre。乍看之下,如此簡陋的設施,似乎是一家剛成立、艱苦地前進著的小劇場,然而,這座劇場已經度過三十年的風雨,和已成為倫敦劇場朝聖地之一的 Royal Court 一樣, Finborough Theatre 也致力於提供新興劇作家大展身手的舞台,除了上演英國本地的當代劇作外,美國、加拿大、愛爾蘭等地劇作家的新作品也是  Finborough Theatre 常見的題材。

小小的場地裡,觀眾的肌膚與衣物互相摩挲,演員的吐氣和呼吸都在挑動著觀眾的鼓膜和神經,場地乍看之下似乎是種限制,不但不經濟,無法容納夠多的觀眾來平衡收支,又讓演員的走位和道具的安排處處受限,但是每每在此,能夠更強烈地被演員所感染,同時又激發導演與舞台設計的創意,運用最簡單、唾手可得的道具,滿足劇本、有效被演員所利用。

而在如此親密的空間裡,上演這一齣觸及敏感議題、情節龐雜的舞台劇,更將可能的張力發揮到極致。U字型的座位配置,讓觀眾時不時地面面相覷,除了倫敦當地人,其中不乏如我這樣,膚色並不白皙、髮色並不金燦的外來者,我們面對著演員的逼視,BNP 舞台上的挑釁之時,心中可想而知是多麼地五味雜陳。本劇的結論,依舊是反 BNP,主張個人的失敗不能歸責於移民的努力, Anders Lustgarten 誠實地對種族、移民、文化認同作了動人的呈現,值得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mmer 夏天 的頭像
    Summer 夏天

    夏行者在巴黎

    Summer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