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焦元溥的兩篇文章,心有戚戚焉。自從來到倫敦,我也不禁對以前任由高昂的藝文票價宰割的自己感到可悲。為了看一場表演 (我又是不喜歡坐十二排以外的人),必須省吃儉用,而且看了也不一定是令人讚賞的作品。搞得表演活動令人卻步。來到倫敦後,連看世界巨星,最高票價也不過50鎊,花個台幣三千(現在還不到) ,看雷夫范恩斯在你眼前演戲,連汗水都一清二楚,還會被他口水噴到 (真的,我兩次看,一次坐第一排、一次是第五排,我喜歡很靠近舞台的感覺) ,那種爽快,真是令人感動。這邊的劇場不像台灣的劇場,是過氣明星、或是瓶頸藝人炒作話題的管道,更不要說劇場的製作,完全是不斷妥協的結果,呈現出來的作品還停留在學生製作的水準。不要說連台灣一般觀眾都很熟悉的電影明星,即使片酬都是千萬在算,也是在這邊一天到晚粉墨登台,還有一干專業演員時常表現得比電影明星還要好,而幕後團隊更是臥虎藏龍。舞台、電視、電影三方面的交錯刺激,還有蓬勃的各種現場表演,讓這邊的舞台劇不只有成熟的專業度,還有一再創新的新鮮活力。50 鎊通常是舞台劇的最高票價 (歌劇的價碼較高,會有七八十鎊以上或更高),有些表演,學生價七鎊就有,雖然是小劇場,但其小劇場跟台灣不太相同,其專業程度、作品完成度,是台灣所謂的專業、比較有錢的劇團也做不到的。究竟台灣藝文表演的票價為什麼那麼高?? 純粹是變態。將「藝術」搞得像是有錢人的名牌,把市場針對自以為有氣質的一群人,然後盡情的拿這些人開刀,於是市井小民覺得藝術好遙遠,好奢侈,有錢人只是花錢買個名牌,好像貴就是好,價格是唯一藝術的標準。整個環境越來越惡化。市場是要去開發的,但是台灣的市場開發的方式卻是用「奢侈品、名牌形象」的方式去開發,於是需要錢的劇團沒有辦法好好發揮、新血也不願加入(活都活不下去了),有錢的只是把錢再投入行銷 (廣告、塑造品牌形象),而不是用來製作、用來增加專業、用來發展。
雖然我覺得下文標題有點怪,結論說「來倫敦趁火打劫」更是怪,因為倫敦票價的「公道」並不是一時一日,而是長時間發展形成的結果,來倫敦看這些表演,是正常的享受,在台灣付那些嚇死人的票價,才是被趁火打劫的冤大頭啊。
焦元溥:樂在趁火打劫時
金融風暴前,倫敦之貴名列全球第二,若計房租更是天下第一。就算現今英鎊暴跌,倫敦依然穩居世界前十昂貴都市。但即使物價水準是台灣兩倍,倫敦藝文活動卻相當便宜,若考量台北和倫敦的票價與生活水準,英鎊兌台幣以一比五十換算,在倫敦看表演簡直可用「廉價」形容,一來一往差距常是四倍以上———可嘆我們卻在貴的那一方。
大方花錢 有花在刀口上嗎
比方最近來台灣的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八月也要到倫敦皇家歌劇院,不但搬出《睡美人》、《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向巴蘭欽致敬》四套舞碼,票價最低十鎊,最高九十五,台幣五千有找。明明倫敦食宿皆較台灣昂貴,舞團所運裝備也更多,台北票價卻硬是勝過倫敦一截。連僅表演個人舞段的高雄加演場,票價最高也要六千。若非基洛夫可憐倫敦瀕臨破產,就是台灣人實在夠氣魄,花錢絕不手軟。
為了藝術,撒錢爽快或許還算可喜,但「吃米不知米價」卻不見得是好事。紀新(Evgeny Kissin)鋼琴獨奏會,倫敦二千七百五,台灣竟要四千八,差距已十分誇張(紀新在香港是港幣六百二,約台幣二千八)。而即將來台的李雲迪,不過是演奏能力和詮釋水準皆在紀新之下的卅歲未滿新秀,門票竟也開到四千八,足列寰海探奇。支持藝文活動絕對是好事,但以這兩場單純的鋼琴獨奏會而言,既有企業大力資助,票價還遠較倫敦為高(李雲迪甚至貴出約一倍),那贊助究竟發揮了什麼功用?錢究竟流向何處?實在值得仔細思考。特別當款項關乎抵稅,國稅局又可曾調查箇中奧妙?
價碼再高 還是有癡心樂迷
許多聽眾之所以還願意痴心付出,僅僅是單純認為無論票價多高,總比飛去當地欣賞便宜。但如此思考可謂停留在只在一地欣賞一場演出。
倫敦是世界藝術重鎮,每天都有諸多演出。現在歐美樂團到亞洲,反正有孝心樂迷虔誠供養,也就樂於開出驚人價碼。不管那是什麼樂團或指揮,在台最高票價屢屢破萬。但在倫敦,樂團演出一般最高票價不過台幣兩千五,少數驕傲名團如維也納愛樂,最高也才台幣三千七百五。和台灣奇特票價對比下,若在倫敦聽一場李雲迪可省近二千五,聽十場類似演出就省二萬五;若聽十場樂團,一省更省七至八萬,等於賺回機票和食宿!懂得精算的消費者,到倫敦一趟不但可盡覽大英首都風光,放心買最貴最好的座位而不必當冤大頭,在演出之外還能欣賞各音樂廳建築與音響之美。而那無須忍受主辦單位「不爽不要聽」的態度,更是千金難買的快樂。
現在赴英半年內免簽,旅行業也紛紛提出優惠方案,既然英鎊一時回升不了,何不就好好規畫行程、趁火打劫,到倫敦快樂享受音樂,為自己搶些美好回憶?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2009/04/25 聯合報】
焦元溥:愛藝術,何必擁抱牛屎?
上回拙文「樂在趁火打劫時」發表後,引起些許回響,此文則基於兩項基本認識,就音樂會票價等相關議題再行整理:一、除極少數例外,音樂家訪台演出都結合亞洲行程,而非單獨至台灣一地。住宿費用由當地承辦單位負責,機票卻是巡迴各站分攤。二、同樣是極少數例外,音樂家演出費視場館調整。在三千多人的卡內基大廳,和僅容數百人的歐洲小鎮音樂廳,演出費自然不同。即使音樂家至日本一地巡迴,場館大小不一,費用也各不相同。
部分音樂會 票價高到變態
基於對表演活動的認識(國內場館租借費用與相關支出),以及對諸多演奏家和經紀公司的了解(演奏家實得報酬和其台灣票價之比較),我可以嚴肅且明確表示,台灣部分音樂會,票價之高完全是畸形變態!不用多比歐洲,讀者可自行由網路查詢音樂家至香港的場次數量與場館容量,再比較港台兩地票價,自當驚覺問題之嚴重。
高票價的根本因素,便是對演出者無知。許多人只識數字不懂音樂,又不曾動手查詢國外票價,以致無論什麼垃圾,高價哄抬在台反而就有市場。惡性循環下,贊助商被敲竹槓還樂在其中,甚至錯誤認為音樂會就該貴不可攀,逼得許多誠實經紀公司也得調高票價,否則讓人覺得演出水準必然不高。
數百萬補助 全被業者吞噬
變態高價之存在,政府與社會漠視也難辭其咎。贊助商砸數百萬,票價仍五千至上萬,補助全被業者吞噬,稅務機關何能認為此可抵稅?口罩一時飆漲人皆抱怨,受贊助卻還比香港貴兩倍的音樂會行之多年,消基會卻從不調查,只知計算波蘿麵包成本。更可憐可嘆的是消費者活該助紂為虐———近來為人詬病的陸客至少還懂訪價,我們對變態票價卻照單全收,冤大頭竟當得樂此不疲。
市場很畸形 戕害本土藝術
當然,防疫口罩和波蘿麵包關乎生計,和音樂會自有差別。但弊害已非一朝一夕,影響所及亦非少數聽眾,而實攸關全民文化福祉。高票價所形成之畸形市場,無疑對本土藝術造成嚴重戕害,使國內音樂家難以自立發展。巨額贊助最後淪入業者之手,聽眾仍得花巨款購票,讓政府更無法支持如此劣行。眾所矚目的藝文門票抵稅方案,遭到否決雖令人沮喪,但不正常高票價與其背後的罪惡絕對是重要影響因素。可悲的是問題仍未解決,表演生態環境仍差,聽眾卻只能再一次當輸家。
以現今表演藝術環境而論,興利固可貴,除弊更重要。少數老鼠屎壞的不是一鍋粥,而是台灣整體文化健康,更何況那老鼠屎早已大如牛屎。若相關單位繼續裝聾作啞,贊助商就愛被敲竹槓,閱聽大眾仍喜於擁抱牛屎,做為一介公民,就讓這篇文章成為歷史紀錄———至少讓後世記得,曾經有人在今天寫過。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 May 19 Tue 2009 17:35
台灣藝文票價的亂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