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刊載於黑秀設計,敬請尊重本文所屬相關法律權利,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Photographers' Gallery 在十一月中就要已經搬家了!從熱熱鬧鬧的蘇活區搬到 OXFORD CIRCUS 不遠處的巷子裡。新家從中國城這兒的舊址步行約十分鐘,從 OXFORD CIRCUS 的話兩分鐘。不過新址還沒實地去看過。倒是在舊址結束前趕快進去回味記憶一下。




現在展出的是出生於一九七一年的英國攝影師 DRYDEN GOODWIN 的作品。展覽主軸概念是將攝影與繪畫的元素進行結合,其次主題的選擇是以街頭攝影為對象,並以此探討攝影的本質。為什麼要跟「攝影的本質」這樣看來嚴肅又太統括的題目扯上關聯呢? 這會不會太矯揉了一點啊!!?? 其實是因為街頭攝影和行動力有關,而行動力和科技的演化有關,所以攝影展的脈絡和大環境的改變脫不了干係。從美國攝影師 Walker Evans 曾說:「I go to the street for the education of my eye and for the sustenance that the eye needs -- the hungry eye, and my eye is hungry.」,到 Robert Frank 和 Garry Winogrand 在五零到七零年代確立了街頭攝影這個種類,隨著時代的演進,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攝影師不斷地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拍攝自由。徠卡相機讓攝影師們能在行動中完成拍攝,而快速的動作能在被攝物未察覺、無意識的狀態下入鏡。而現在,Goodwin 使用數位相機來拍攝,更超越時間 (白天、夜晚、光線等) 及空間 (距離) 的限制,讓鏡頭所包含的資料能力大幅提升。







攝影器材改變了攝影的方式,但是攝影對 Goodwin 來說,並不只是按下快門的那瞬間。後製工作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才是更驚人的。只是,這些後製工作已經不再是在暗房中進行,而是在他的工作室中完成。在後製中,Goodwin 融入了繪畫的元素,他在接近兩公尺長的照片上,以蝕刻的方式在他所拍攝的行人臉上加上線條。而這些線條的構成,雖然是 Goodwin 隨意繪成,但是又有脈絡可尋。與其說「線條的構成」,還不如形容成線條的「浮現」。這些線條,有的順著臉部的肌理、皺紋、表情而恣意流洩,有些順著空氣的流動、風的行蹤和情緒的變化而隨之展開。有的突顯了被攝物的眼神,有的增強的髮絲的飄動。有的強調了輪廓,有的加深的暗影。這樣的一個 MARKING (記號、標記) 的動作,入侵了在無意識下入鏡的被攝物,帶有隱含的攻擊性,而在同時,這些 MARKING 又像攝影師的愛撫,用線條包含、裹覆、擁抱、保護著被攝物,這樣輕柔又蠻橫的後製動作,將兩者主動與被動的關係更緊密的相連,甚至進入一個對兩者來說都更私密的領域。然而在同時,也改變攝影師與觀看者的關係。這樣帶著霸道的動作,也蠻橫地拉扯著觀看者的視覺,賦予作品本身更明確的表達意念,主導觀看者的視覺和意象接收。這樣的行為,將「看」、「注視」、「觀察」這些概念從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進行了無限的延長。後製的線條都代表了攝影師更深層的注視,並將視覺愛撫真實化。

而在後來的作品中,他連親手蝕刻的部分都用科技來完成了。透過數位技術,他在電腦裡向照片作畫,也一樣將線條集中在臉部。用力道的強弱來決定筆觸的粗細濃淡。而在同時,他堅持直覺性、一次性的作畫,雖然使用數位方式,但是他一旦下筆決不修改。其實這也反映出數位與現代藝術的一個問題點。GOODWIN 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嗎? 他堅持的是直覺性的呈現,避免過多的思考、過多的修飾,而在數位的時代,在一切都可以達到各種層次的盡善盡美,甚至是含有缺陷所成就的盡善盡美,這樣的一個堅持性動作,究竟是基於美學的思考,還是藝術倫理間的徬徨,其實是值得更進一步去檢視討論。

不過有點太嚴肅了,我們回歸作品好了!!!!




前面提到這是街頭攝影,而地點呢,則是選在對 Goodwin 來說十分熟悉,而只要來過英格蘭也應該一定會來逛個幾趟的 Oxford Circus 和 Regent Street。選擇這樣人盡皆知的地點,我想,是發展城市美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之前看到有人在討論台北市對於電影拍攝等有諸多規範上的限制,雖然有很多是基於市民便利性的考量,但也因此減少很多讓台灣人發現在地美感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城市的記憶其實有很多需要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去強調、呈現、提醒、提供,畢竟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每天庸碌於人生,藉由不同角度的呈現、提供不同視野、在呈現城市美學的同時也拓展民眾對美感的知覺能力。不過這算是小小的題外話啦,我只是覺得,看到攝影作品、不用標示我也知道這是在 2007 年聖誕節拍下的 REGENT STREET,這樣子的感動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就像在 ANNIE LEBOVITZ 的鏡頭下看到 ROBERT WILSON、LUCINDA CHILDS、用不同角度認識 SONTAG 一樣。再回歸這次展覽,許多作品是攝影師以俯視的方式去拍攝,所以被攝者的目光在作品中看來常是下垂的。這樣的角度,一方面加強了前面提及的「攝影師輕柔又蠻橫的愛撫」感,一方面為照片增加了一種沉思、憂鬱、再加上黑白照片、光源集中在人臉上,感覺被攝人一個個像是從暗處浮出的憂鬱蒼白幽魂。而 Goodwin 以 CAST 為題,這個字的多元意涵將攝影師的意念做了文學性的陳述,讓我們用大家都愛用的 YAHOO 奇摩字典回顧一下本字:


vt. (及物動詞 transitive verb)

1.投,擲,拋,扔,撒
 He cast a stone into the river.
 他向河中投了一塊石子。

2.投射(光,影,視線等)[(+at/on)]
 I just cast a glance at the headlines.
 我只是看了看標題。

3.脫落;蛻(皮);丟棄[O]
 The trees in the orchard cast their blossoms after the storm.
 暴風雨後果園裡樹上的花掉落了。

4.(動物)早產

5.投(票);抽(簽);擲(骰子)

6.選派...扮演角色,為(戲劇,角色)選派演員[(+as/in)]
 Ann was cast as the wife.
 安妮被選派扮演妻子的角色。

7.澆鑄
 The statue was cast in bronze.
 這座雕像是用青銅鑄的。

8.計算;把...加起來

9.解雇,辭退;剔除(牲畜)

10.制定;編排;分類整理


vi. (不及物動詞 intransitive verb)

1.投;拋垂釣魚鉤(或釣餌)

2.把幾個數字加起來,計算
 He cast and balanced till midnight.
 他算帳算到半夜。


n. (名詞 noun)

1.投;擲;拋[C]

2.撒網;垂釣[C]

3.班底,演員陣容[C][G]
 The cast of the play was very strong.
 這齣戲的演員陣容非常強。

4.鑄型;模子;澆鑄件[C]
 He made a cast of a bust.
 他鑄了一座胸像。

5.【醫】固定用敷料[C]
 Her leg was in a plastic cast.
 她的腿上了石膏。

6.外貌;類型;氣質[the S]
 He was of an optimistic cast of mind.
 他生性樂觀。


你瞧瞧,這不是詩一般的構成嗎!!!! 從投擲物體,到視線的集中陰影的墜落到拋棄掉落,還有 YAHOO 沒提到的 Cast A Spell 這個片語的隱含應用,這些意義由攝影師落題點出而由觀者去發掘探索。




除此之外,以 shapeshifter 為題的是由七百多張比硬幣還小的人物臉部速寫所構成的作品,並且以兩種方式來呈現。一種是將這些速寫以棋盤狀直接排列展出,另一種則是掃描數位組合成簡單的動畫檔輪序播放。這些速寫的人物都是 Goodwin 錯身而過的行人、乘客。用速寫的方式,Goodwin 同時在探討「攝影的瞬間,後製的延長 (後製的快感延長?) 」和「速寫的片段時間所捕捉的眼睛所看的瞬間」。這樣在不同時間長度、真實與再現中反覆玩弄探索,可以顯示出 Goodwin 試圖去觸碰而在美學裡也不斷被討論的主題。寫實、紀實、藝術家的主觀、詮釋、引導和觀看者的接收、被引導、以及作品時間差所帶來的不同層次的理解與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mmer 夏天 的頭像
    Summer 夏天

    夏行者在巴黎

    Summer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