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ld Vic 現在正上演的兩齣戲,都是集菁英演員於一堂、且是著名劇作,可看性應該是頗高才是,但是咧…我個人實在有些難以啟齒的不蘇胡啊…

這個 Bridge Project ,如同名字一樣,就是要在大西洋兩岸建造一座友誼的橋樑,讓 West End 和 Broadway 告別互相較勁的日子,而手牽手一起迎向更國際化的未來!(實在是有夠八股!)計畫發起者,有在紐約工作的英國大導演 Sam Mendes,在倫敦有自己的劇院的美國大演員Kevin Spacey,還有Joseph Melillo,BAM(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的總監。立意除了要更國際化以外,還要建立一個 Repertory Theatre。什麼是 Repertory Theatre呢?簡單來說,也就是固定的一群人一起合作、成立一個固定班底的劇團。在倫敦,劇場競爭激烈,大部分的人員(演員、製作團隊)等等都是靠經紀人來互相連絡、喬檔期,所以一群人是為了一齣製作而聚在一起。當然也有固定劇團的存在,最著名的如 RSC、Cheek by Jowl ,或者近年頗紅的 Punchdrunk、Kneehigh 等都是劇團,但大部分還是採取單打獨鬥的方式。我們在上課時,M夫人曾花很多時間和我們討論 Repertory Theatre 的重要性。Repertory Theatre 特別的是,為了一齣製作的產生,劇團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去認識角色、發展角色、進行很多的幕後課題訓練,特別是發展出完整的Naturalism 的表演方式,演員全心地「成為」那個角色,「活」在角色中,劇情中,而不只是表演而已。藉由長時間的探討、摸索、發展,一齣劇也緩慢成型。有的 Repertory Theatre 可以花三五年來完成一個作品。哪種方式比較好,沒有絕對性。不過前面提到的三位大咖,期望建立一個充滿知名實力演員的 Repertory Theatre,也就是想打造一個NBA夢幻球隊,這個球隊不是只為了打幾場比賽而出現,而是完整地存在、長時間的合作就是了。



這樣的立意是很好的。而陣容排起來,也實在頗為驚人。美國那邊有Richard Easton, Ethan Hawke 和 Josh Hamilton,英國這邊有 Simon Russell Beale, Sinead Cusack 和 Rebecca Hall,都是實力派的大咖。然而,這樣的結果令人滿意嗎?



我實在沒辦法說我很滿意。雖然,我也不能說我不滿意。(這是什麼鬼結論??)

我想,應該要一一分開來說才公平。我對 Stage Setting 非常滿意。4.5 給 Anthony Ward。
我對燈光也頗為滿意,Paul Pyant 可以拿4 星。
音樂還不錯,中規中矩,Mark Benett 可以拿 3 分。
演員方面,Simon Russell Beale 和 Sinead Cusack 及 Richard Easton 夠精采,他們三人拿 4.5 也是不為過的。

接下來,頂著大明星光環的 Ethan Hawke 和 Rebecca Hall 呢?? 伊森霍克的名氣不用說,想當年,他在羅賓威廉斯的春風化雨裡演書呆子,後來在烈愛風雲裡迷死多少少女,而 Rebecca Hall 還被提名過2008 年的金球獎哩!我想,他們的演技都是有一定水準的,但是這兩齣作品,莎翁的 Winter's Tale 和契訶夫的 Cherry Orchard 事實上在現代劇場都是非常難演的作品。莎翁不用說,一方面語言、長短、表現手法都有一定的時空差距,要如何忠於原著、又可以讓觀眾理解一直是很大的考驗,不管是對製作團隊或是觀眾。而契訶夫,雖然時空差距沒有那麼遙遠,但是他所呈現的,總是在一片柔和的亞麻色風景下,暗藏階級衝突,如何將角色與劇本的層次表現出來,其實也不容易,不夠有經驗的演員,很容易就讓人感覺過於平板。 Rebecca Hall 演的是女主角或第一女配角的角色,都還算是平穩,雖不到身心舒暢、感動莫名,倒也算忠實。而伊森霍克,我實在就…

非常受不了!!!

其實,他在 Winter's Tale 裡面的角色,演的是弄臣,說學逗唱樣樣來,倒也生動活潑,但他在 Cherry Orchard 裡的表現實在太糟!不知道 Mendes 是瞎了眼還是腦袋壞掉,讓他演出一個完完全全沒有靈魂血淚的書呆子。照理來說,他的角色在櫻桃園中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戲份的多寡,而是他是一個老學生,他提供了貴族與平民兩個階級之外、一個局外人然而又身處其中的角色、提供了不同於兩個對立階級和兩個Generations 的 Perspective。這樣微妙的地位,若即若離以及相互依存的社會關係,加深了劇本的深度。然而他卻像個木頭一樣,似乎只是說出他要講的台詞,而欠缺身為一個舞台演員所需要的基本說服力:讓觀眾相信他也相信他所說的。原本正常的台詞,在他的演出中,變得毫無感覺、毫無因果、毫無邏輯,無法理解。感覺他的衣服就只是戲服,他的說話就只是台詞。It's a dreadful pain to watch him!!!!

而 Mendes 更讓我不滿的一點是,我搞不懂他為什麼要把契訶夫弄得有點花系列?時不時突然爆發一陣爭吵,而 Mendes 好像只認識一種爭吵方式,就是那種大聲咆哮的爭吵,感覺就是「到要爭吵的戲了!請大家提高你們的音量!用力!再用力一點!」特別是伊森霍克和 Sinead Cusack 爭吵的部分,伊森霍克的爭吵方式實在讓人感覺太莫名其妙了,就是這整個角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簡直像是迷途了一般,一下子說說知識分子的意見,一下子跟人吵吵架,他呈現出來的 Trofimov 並不是一個獨立邏輯性、有完整個性的角色,而只是一幅支離破碎的平面。原本 Repertory Theatre 的特性之一,就是藉由長時間的合作,讓演員能充分地掌握自己的角色,認識一個角色的完整性,及背後的思考邏輯,加強人物深度,但是他的表現,實在是非常支離破碎,慘不忍睹啊!

另外一個我覺得 not Working 的事,就是口音的問題。由於要有「國際觀」,所以所有演員都是用正常的口音來演,也就是,英國演員有英國腔,美國演員有美國腔。一般說來,在倫敦演美國劇碼,如果場景設在美國,演員就會用美國腔來演。當然,這並不是說演契訶夫,大家就非用俄文演不可,但是說話腔調本就會透露一個角色的背景也是基本常識。因此,要將兩個國家的腔調放在一起,並且說服觀眾,這些腔調並不代表劇中人的身分背景,這是很怪的邏輯。當伊森霍克拿著吉他大聲唱歌的時候,的確挺逗趣的,但他形成的景色,讓人回憶起美國西部鄉村是無法避免的。不管如何,這樣混雜的腔調,的確是讓觀眾在觀賞的途中,不斷地被提醒「國際觀」,這是 Transatlantic的製作,Anglo-American的合作。如果這是 Bridge Project 的原意,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能歎息,這在看戲的過程實在是很 Annoying,純正的美國腔與純正的英國腔不斷地交錯,頗有聽覺打架的困擾啊!!

不過, Simon Russel Beale 和 Sinead Cusack 實在太經典、太棒了!!我真的要說薑是老的辣啊!演什麼、像什麼,把莎翁演得再自然、再順暢不過,也讓契訶夫十分動人!!真的要為他們拍手叫好!!





Director
Sam Mendes
Set Designer
Anthony Ward
Costume Designer
Catherine Zuber
Lighting
Paul Pyant
Sound
Paul Arditti
Music
Mark Bennett
Music Direction
Dan Lipton
Choreographer
Josh Prince
Casting
Maggie Lunn
& Nancy Piccione, C.S.A.


延伸閱讀:

Sam Mendes and Kevin Spacey: The Bridge Project @Telegraph
Thee-a-tuh or Thee-ter? Try Both @ NYTimes
Sam Mendes @ BB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mmer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