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刊載於黑秀設計,敬請尊重本文所屬相關法律權利,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大英博物館向來以豐富多元、跨越歷史與地理的館藏著名,特別是它的雕刻品占館藏中最大宗;不過它並不想成為一個「活死人墓」,近年來它不斷增加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改變一般人對它偏重於歷史文物展示館的印象。結合原本包含大量雕刻藝術品的館藏,加上現代藝術家的元素,成就了這一次 Statuephilia 展。Statue 是指雕像,而 philia 是字尾字根,指的是愛好、狂熱之意。展出的是五位最富盛名的當代英國雕塑家的作品。五位藝術家各自貢獻出一樣作品,這樣子的五件藝術品對一個展覽來說,似乎是太少了一點;但是這次展覽的重點,除了藝術品本身,更吸引人的是 context;五件作品如何和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相呼應,產生「跨越歷史與地理」的對話。
第一個展品是放在面向 Great Russell Street 的主要門廳,這是 Antony Gormley 的作品。他最讓人樂於稱道的作品,大概是一九九八年的 Angel of the North 吧。這座金屬雕像矗立於英格蘭東北 Gateshead,重達兩百噸、高約二十公尺,向地平線兩端伸展而開的翅膀長約五十四公尺,超過自由女神像的身高。它俯瞰著 A1 和 A167 號公路,歷時四年、花費百萬英鎊建造而成,完工時曾造成很大的爭議。如今,它已成為一幅著名的風景。而這次大英展出的 Case for an Angel I,其實比這座雕像早了十年,是 Gormley 在一九八九年完成的作品。
Antony Gormley / Case for an Angel I / 1989
這兩個前後相差十年的姐妹作,有非常多的相似點。特別是它們獨特的輪廓,以人體形像為中心,由肩膀向兩端延展而出的巨大的翅膀,透過極簡的線條來烘托其誇張的比例,同時蘊涵了神性、人性、獸性的多層次意含,似乎是榮耀勝利的象徵,又同時隱喻著人生如朝露的反思。其實,這個作品和許多大英館藏都有相似性,比如埃及人的雕像,亞述人的人面牛身像,耶穌受刑像,以及在展場不遠處的羅馬女神柱等等。
雖然 Case of an Angel I 有別於它的姐妹作,比 Angel of the North 的尺寸小了許多,它的人身部分是真實人身大小,但它的翅膀仍長達八點五公尺。身體與翅膀不成比例的落差,彷彿象徵著人體的侷限之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無限。因此,它立在大英的門廳,有格外強烈的鼓舞意涵。對 Gormley 而言,大英是他成為雕塑家的起源。他說:「大英博物館是一個為富有創造力的人而設的實驗室。它豐富的館藏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親密地觸動我們的內心。童年時在這邊看到的古埃及拉美西斯頭像以及亞述人面牛身像是啟發我成為雕塑家的關鍵。」
第二個展品位在第一室的 Enlightenment Gallery。故名思義,這個展場的主題是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展場分為七個展區,分別探討宗教與儀式、藝術史、商業活動與發現、古文解碼學、考古學等等相關的重要文物。深木色的展示櫃、高聳的屋頂和從上方的大窗灑落的陽光,讓這一區充滿神聖肅穆的氛圍。而 Damien Hirst 的兩百個彩繪骷髏頭就靜靜地排列在八個木製展示櫃裡。
Hirst / Cornucopia / 2008
Hirst / Cornucopia / 2008
這樣的展出方式,對喜愛 Hirst 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他在二○○一年的裝置藝術 Pharmacy,重現一個藥局空間,牆上陳列著各種藥品。而他將鯊魚泡在甲酫中的作品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和其他一系列將標本浸泡於藥水中的作品,包括在二○○八年蘇富比拍賣會上創下空前高價的 Golden Calf,都不斷在玩弄物體與展示、展示窗之間的關係。而除了展示方式,結合了大英這次展覽的意圖和 Hirst 一貫的創作概念,作品本身所探討的也是 Hirst 一向的主題:死亡與肉體,神聖與凡俗,理性與迷信間錯綜複雜的關聯性。
而彩繪骷髏的創作也發想於大英著名的館藏之一:水晶骷髏頭。這個在瓊斯博士的新電影中成為主角的水晶骷髏,原本被認為是阿茲提克的文物,後來在歷經數十年的反覆檢測後,確認是十九世紀歐洲工匠的仿作。雖然它的身價大不如前,但它獨特的工藝美學仍然成為 Hirst 發想的元素之一。Hirst 數量龐大的骷髏頭,一個個潑灑著鮮艷的色彩,似乎是膜拜舐血神祇的進貢品,死亡的慶典,而 Enlightenment Gallery,一時之間也成了幽暗晦澀的神龕。相較於骷髏頭帶來的詭譎氣氛、周圍則是啟蒙時代理性思考的興盛,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強烈對比。
Hirst 將他的骷髏頭群稱作 Cornucopia,指的是希臘神話中,養育宙斯的 Amalthea 的羊角。後來引申為豐饒富足之義。而 Hirst 對也形容 Enlightenment Gallery 為承載了滿滿人類智慧的 Cornucopia。
第三個展品位在以 Living and Dying 為主題的二十四室。在這裡,以生與死為軸線,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為經緯,用民族色彩、木雕及各種祭祀儀式呈現少數民族對生死大事的態度。放在這裡的,是 Ron Mueck 的 Mask II。一個巨大的人臉,安詳地沉睡在展廳的中央,那清晰可辨的髮絲、皮膚紋理和毛細孔,微張的嘴唇,彷彿可以感知他平穩的呼吸正吹拂在觀者的身上。然而,這樣的真實,一瞬間就幻滅 - 走到旁邊,它立刻巔覆我們對雕塑品的認知;它只是個面具呀。沒有厚度的面具。乍看之下沉穩的印象立刻被打散,相較之下薄如蟬翼的面具是在展台上維持著令人顫抖的平衡。
Ron Mueck 擅於運用物體尺寸來巔覆既定觀念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他將物體放大或縮小到常理之外,同時呈現迷惑與震撼的視覺效果。他的作品經常將人放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而其一絲不苟的精確性將人體最細微的部分都精心呈現出來,同時結合了寫實主義與抽象主義的精髓,將人體脆弱的瞬間,比如沉睡中的人、毫無防備的表情,用不朽的藝術呈現,遊走於存在與腐朽的界線之間。而沉睡的人臉背後,立著南太平洋的復活島上的巨大石像。兩者同時人體的放大,探討著人類對自身形象的迷戀。
Hoa Hakananai’a and Mark II
Hoa Hakananai’a and Mark II
Ron Mueck / Mask II / 2001
第四個展品,是由合作已逾十五年的 Tim Noble 和 Sue Webster 所作。這兩位藝術家在大學時代結識,從此之後共同創造了許多著名的作品,而他們的一貫創作哲學,便是將大大小小的物體,特別是垃圾類,將它們組合成一堆,乍看之下平平無奇的廢物堆,經燈光一照,卻在後面的牆上顯出獨特的影子,通常是兩位藝術家的身影。這次的 Dark Stuff,是兩支叉柱上各有一堆奇形怪狀的物體,近看之後,上面似乎有一些骨骼樣的東西、還有一些像鳥的部分身軀的東西。尖銳的叉柱、暗沉如鐵鏽般的顏色、有些屍體樣的殘缺動物肢幹,再再都讓觀眾充滿一種詭異而噁心的情緒。而望向牆上,原來是兩張相視的側臉!
Dark Stuff 承襲兩位藝術家一貫的風格,充滿暗黑式的詼諧態度,同時探討著性別、自我認同以及禁忌等種種議題;同時,也和周圍的古埃及文物相呼應。不但是色調、形態和周圍展品合為一體,用動物屍體來作素材,也是由大英的埃及展區所激發的靈感。埃及人認為,神祇會藉由動物的形體來現身。三年前的某天,Tim Noble 的母親買了幾隻小貓回家。而這些小貓咪開始陸陸續續地將牠們的戰利品帶回來和「家人」一起分享。這些戰利品包括了老鼠,田鼠,松鼠,青蛙等等。兩位藝術家並沒有將這些小動物的屍體們丟棄,反而將牠們的屍體的一部分或全部做成標本,收藏在一個盒子裡,很快地,盒子裡充滿了上百隻動物的肢體。有天,走在大英,他們從埃及的木乃伊傳統聯想到家裡的動物屍首,突然想到他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標本了!
Tim Noble and Sue Webster / Dark Stuff / 2008
Tim Noble and Sue Webster / Dark Stuff / 2008
這個看起來有如魔法野獸燈籠的作品,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個作品是由填充動物做成,最後一個則是由骨頭完成。這些作品探討著死亡這永恒的課題,同時呈現美麗與詭異於光與影間,也讓人好奇他們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在二○○五年,Marc Quinn 的雕刻作品 Alison Lapper Pregnant 座落在 Trafalgar Square 的第四基座上,曾經轟動一時、正反評價喧騰而至。Alison Lapper 是一位殘疾人士,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而更重要的,也就是這座雕像所捕捉的時刻,是她懷孕成為一位母親的時候。當有些人對這座同時象徵殘缺及母性的雕像,從討厭它、習慣它,最後開始欣賞它的美感,也代表了 Marc Quinn 的名字已深刻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上。
Quinn 一向以他對女性美獨到的見解著稱,而對女性美的探討也讓他和希臘的雕刻藝術脫離不了關係。因此,這次他的作品 Siren,就與希臘呂奇亞文物 Nereid Monument 相對。Siren 指的是神話中,用歌聲迷惑海上船隻的女妖,和以許多海妖雕像為裝飾的 Nereid Monument 相呼應。而同時,以 18k金打造、以名模 Kate Moss 為範本的 Siren 雖然不能發聲,但是她所向披靡的魅力,似乎和 Siren 的歌聲有同樣迷惑人心的效果。
事實上,Marc Quinn 已不是第一次以 Kate Moss 作為他的範本。之前他發表過以大理石材質,和 Siren 幾乎一模一樣的 Sphinx,當時也造成莫大的轟動。除此之外,他也做了一個 Kate Moss 銅像,突出的肋骨和盤腿而坐的姿勢令人聯想到高僧般的印象。有人說,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恐怕也是 Kate Moss 粉絲俱樂部的一員吧。但是,在一次訪談中,Quinn 提到他認為他的主角必需是一位現代維納斯,就目前的狀態來看,現今風靡全英國和歐洲的 Kate Moss 的確猶如現代的 Aphrodite / Venus 女神,她已經超越了自身,成為一種符號式的存在,就像 Aphrodite / Venus 成為愛與美的代名詞一般。但是在他心中,這位名模距離他認為的女神形象還有一段距離。而這座雕像以瑜珈姿勢呈現的彎曲肢體,和不遠處名為 Lely's Venus 蹲伏的姿勢相呼應,彷彿兩位古今女神正在較勁。饒富趣味的同時,似乎也在提醒著英國民眾盲目地崇拜 Kate Moss,是否和古代迷信的神化運動相類似。
Marc Quinn / Siren / 2007
Siren and Aphrodite
這些的產出的與其說是五件藝術品,還不如說是整個博物館的一樓都參與了這次的展覽。在博物館裡,並沒有明確的方向標示,因為五件作品分別座落在不同的位置;每個作品的所在地也沒有顯目的標示,只有旁邊有一個透明櫃放置 Statuephilia 的解說文宣,除此之外,展覽和周圍的展示品是盡可能地融合為一,不知情的人很容易就忽略它們、或者把它們當做一般館藏來看待。這樣的展場設計,很顯然地是藉由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邀請民眾重新認識大英;在宛如孩童般捉迷藏式,尋找展品的過程中,將「看展覽」這個活動加入了青春、嬉戲的活力,同時也潛移默化了民眾對大英的定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