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戰爭的記憶是什麼 ?
乍看之下這真是個嚴肅的話題。我並不是想討論什麼政治議題,只是單純很好奇。照理來說,戰爭對我們來說應該印象鮮明。畢竟二十世紀上半期,當歐洲打成一遍的時候,我們也是中華民國、日本、中共三個政權打來打去,把日本人趕出台灣後,和對岸的炮火也大大小小時斷時續。至少直到 1960 年代左右還是有不少炮火交戰。我的老爸老媽都有不少戰地記憶,家裡也有長輩是因此喪生。然而在現代,除了二二八、白色恐怖等因政治鬥爭不斷被拿來當分化族群的議題,其他的戰爭、其他曾經捐軀的軍人或平民都好像在記憶裡消聲匿跡。不知道別人家是不是這樣,以我們家的情況來說,小時候雖然聽過爸爸媽媽講這些故事,但在我真的長大之後,不知道是否為了恪守「逝者已逝,來者可追」「向前看」的教訓,這些哀傷的歷史已絕口不提,甚至隱約成了一種禁忌。有空聊到他們過去的回憶,都只在「這條大馬路以前全是田,我都在田間跳著上學」這些輕鬆往事裡打轉。
會有這些好奇,一方面是因為在英國這裡兩次大戰的痕跡隨處可見,感覺是如此鮮明。每年的 Memorial Day 紀念活動與相關募款活動不說,時常會有關心老兵、發摟老兵眷屬的紀錄片,相關的雕像紀念碑到處都有,設計美術展若是和二十世紀相關也多少會提到戰爭對設計師/藝術家造成的影響,進了戲院,跟戰爭相關的戲劇作品一大票,不管是阿富汗利比亞還是二戰,都有不同觀點在發聲。同學間對自己家族在一戰二戰間的經驗也都如數家珍,做作品時也經常會有相關的資料收集。可以說,戰爭的回憶隨時隨地在各個領域間與思想口舌間漫延流傳。
剛到英國時我是對二戰毫無興趣、毫無常識的人。我甚至刻意避開相關知識。總之,我總是對戰爭排斥迴避。然而在進出戲院、美術館之間,居然讓我一點一滴地擁抱戰爭的記憶和影響。更令我好奇的是……對比之下,就我所知聊到台灣抗戰或國民政府來台的歷史時,很容易會流於黨派之爭。很少能平心靜氣地去討論社會變遷、文化影響。也因此這些話題好像變得很敏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身邊的人這樣 ? 而現在的七年級後半、八年級生,好像更少會去談論這些歷史 ?
當然,一戰二戰和台灣所經歷的戰爭本質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戰爭、不同的歷史背景,不能偏頗地兩相比較。我很好奇每年有千萬遊客的 Imperial War Museum 裡,總是有眾多的英國小孩和老先生老太太,他們在彼此討論的是什麼 ? 我很喜歡去 IWM,就像其他的設計學生,我們去那兒找靈感。小孩子也許為數十架的飛機坦克而驚呼,但他們的父母所要傳遞的是什麼呢 ? 是對戰地科技的了解 ? 還是遙遠記憶的印證 ? 我很羨慕他們能那麼冷靜地面對這些死亡的證據,許多的照片、許多的遺物堆積如山,我也很希望能多了解台灣所經歷的戰事與血淚,也很希望這些可以傳承下去。沒有過度濫情的宣言,沒有過激的憤怒或情緒渲染,心平氣和地認識、記憶、歸納、討論,不是為了在現在討一個公道或爭一個對錯,只是想記得,想提醒自己我們小小的島走過怎麼的一段路。
最近好像台灣電影吹起復古風,我想這是好事。我們丟掉很多、街道與建築已面目全非,希望能保留下還來得及保留的,記住還沒忘卻的。我不是台灣史的專家,也沒有研讀二戰史,只是一些小小的好奇和自我提醒。下面分享一些英國二戰時期的宣導海報,很多都還蠻有趣的 ! 像大家都知道的 「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就是英國政府在 1939 年的一張海報,被遺忘數十年後, 2000 年被一家二手書店挖出來,一瞬間大紅大紫,不斷地被轉印販賣,現在在英國隨處可見,成為英國的代表標語,而且不斷地被改造成不同版本。下面就來分享一些 Wartime Posters 吧 !
這應該是英國版的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吧 !
大人小孩都來挖菜根 ! 種糧食 ! 別浪費 !
國內男丁稀少,女人的角色更顯重要。不管在各個角落,女人們挽起袖子從事各種繁重工作。
節省能源系列。不管是美國或英國都有不少海報宣導 Carpoolling 同車共乘以節省能源。
不這麼做的話你就是與魔鬼共騎啊 ! 當心 !
這些海報就像是當時景況的速寫一樣。
這是最著名的海報之一。是一戰剛開始時,由 Alfred Leete 所設計的召軍海報,
當時的 secreteary of state for war Lord Kitchener 在海報中一臉嚴肅地指向民眾。
這張海報立刻獲得迴響,美國也起而仿效。
沒想到美國的山姆大叔版本後來更紅。
附上一些美國的海報。
留言列表